越冷越開花 台灣童書最寒冷的冬天

文/周逸芬(和英文化總編輯)

「台灣出生率從公元2000年起一路直線下降,屢創新低!」──內政部統計

M型社會來臨,中產階級消失,低收入者成為主力客戶層。──大前研一

台灣民間消費不振,頂級消費菁英外移大陸。──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

書店業績滑落三,四成!退書率再攀新高!──經銷業者統計

出版業是最不景氣的行業之一──104人力銀行報告

 壞消息接踵而來,台灣童書站在抉擇的路口:原地踏步?後退?勇往直前?

「國際賣相」的文化創意產業

        2005年4月,和英首度在意大利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獨資設立展館(迄今已參展十五年)。當時,幾位知名法國出版社的主編,捧著和英出版的原創圖畫書,如獲至寶的對我說,這是她們在這次書展中,最喜愛的圖書。書展最後一天,一位意大利出版社主編說,今年她只想保存兩家出版社的目錄,其一是和英。

         2006年參加博洛尼亞童書展時,全球最大的出版集團蘭登書屋(Random House)的某位歐洲分公司負責人,特別跑來問我,和英是否有考慮在她的國家成立分公司,如果有,她願意跳槽來和英上班;我回答,未來幾年內,和英將繼續走小而美路線,不會擴張。

        是的,和英不會擴大規模。書的質量,才是和英能否立足國際的關鍵好書自己就會說話,而且說得很大聲,跨越國界,打破種族,文化的藩籬。

        回顧台灣童書出版,令人憂心,快餐型童書當道,部份媒體雜誌兼任球員與裁判,這些對台灣童書之健全發展與國際化,都構成阻礙。

快餐型童書當道

        多年前,哈利波特暢銷時,台灣掀起一波童書熱,許多出版社跨足投入兒童文學領域。當時我心生疑惑:這些熟悉成人書籍的編輯,作者,出版社,是否理解創作與出版童書,是高門坎的“專業”?最近幾年,成人書市大幅衰退,諸多兼做雜誌的綜合型成人出版社,以更熱鬧的營銷手法,快速而大量的推出許多企劃型童書,昔日對“專業”的疑惑再度盤踞心頭。

        一些曾和多家出版社合作的作家說,出版本土少年讀物的出版社越來越多,但是民生報,還是勝了一籌:用字遣詞更精準,文學敏感性更強。

        做一本童書,究竟需要多久?多年前,大樹總編輯張蕙芬那封令人動容的告別信說:我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和作者溝通,願意花更長的編輯與美術設計等後製作時間,願意花更高的印製成本......無奈連這樣的出版質量,這樣超小的出版公司都無以為繼......

        製作一本書,要花時間,慢慢「淬煉」,才能得到令讀者愛不釋手的成品。如果編輯與作者一味追求出書的時效,他將享受不到親手淬煉的樂趣,同時難以兼顧書的質量與深度。台灣出版市場向來不缺快速拼裝的商品,缺的是花兩年或更久時間醞釀的“精品”。

    放眼現下的童書市場,這批快速量產的“商品”,正透過強勢營銷,鋪天蓋地的攻城略地。

出版集團化效應

        許多人都知道,國際大獎遴選年度好書時,不委託下列三種人當評審:過去一年內,曾替書籍寫推薦序者,曾翻譯書籍者,曾策劃或編輯書籍者。 當然是為了維護媒體的公正性,避免邀請球員來當裁判。

        然而,新加入童書市場的出版社就不考慮這麼多了:<天下雜誌>在教育特刊中列出推薦書單,幾乎只推薦自家童書; <商業周刊>推薦的繪本,正好出自同集團的出版社; 如果有一天,誠品書店的選書,全是誠品自製書籍或是承租其廣告之大客戶,那該多麼令人無奈?擁有媒體的出版集團,充分運用內部資源,以求生存發展,似乎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主事者能更重視文化理想,不為眼前小利而犧牲了大環境的格局,將是台灣童書出版界和讀者之福。

本土創作何去何從?

        出版童書的出版社大增,本地作家與畫家被邀稿的機會隨之亦大增,但是,如前所述,由於市場導向的搶攻型童書居多,但求如期交稿,無暇精雕慢琢,以致作參差不齊,整體質感並未顯著提升。

        走入國際,是台灣童書可行的出路。然而,只有高質量,耐看,耐讀的故事與圖畫,才能在國際上脫穎而出。

        ......我願意花更長的編輯與美術設計等製作時間,願意花更高的印製成本......,只要我們願意,前途必然美好。

(輯錄自<出版情報>年度特刊;北京出版商務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