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克米勒在台北與和英總編周逸芬合影
約克米勒與台北小讀者合影
約克米勒為小讀者簽名
安徒生獎得主 約克米勒訪台
陳文芬/記者
一九九四年的國際安徒生大獎得主約克米勒昨天抵台,一度突發奇想要自己從桃園中正機場搭公車到台北國際書展的世貿中心,體會台北旅程,米勒去年發表的《書中之書》,在童書創作展現理解書籍思想的虛擬世界,米勒笑說,這本書的靈感來自已故小說家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而他自己的旅人精神,也讓邀請他來的和英出版社非常感動。
約克米勒打算在書展後旅遊東台灣,對於台灣的想像非常熱切,下飛機後說他為路邊的亞熱帶植物好感動!
約克米勒一九四二年出生在瑞士洛桑,在蘇黎士讀完藝術學校後,在巴黎待三年做廣告,隨後在父親經濟支持從事童書創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中文版和英出版)立刻受歐洲與英美注意,當時很少有童書作者像他這樣用一雙敏銳的眼睛去看鄉村景觀的劇烈變化,隨後他再畫「城市的改變」對環境文明有觀察有批判。
米勒認為一個成功的童書作者的秘訣,就是不要想像書是畫給孩子看,而是反過來,將自己想成小孩去畫,這對他來說一點都不困難,而且他深沉的寫實技法,越來越穩。
輯錄自中國時報文化版
約克米勒談童書:留下思考空間
徐開塵/記者
國際安徒生大獎得主、瑞士插畫家約克米勒的繪本,創作者和讀者都不是單一角色,既是旁觀者,也是故事的一份子,因為「環境」是他最關切的創作主題。閱讀約克米勒的作品,除了愉悅感,插畫家還給讀者一項功課—思考—如同他創作前後的習慣,深思環境變化的原因,及人類文明帶來的影響。
生長於瑞士,簡單的生活環境,使米勒習慣寧靜。冬天他和家人住在瑞士,春至冬季時節,他則獨自到法國南部海邊小屋居住。他強調自己並非遺世獨立,偶而會帶著相機進城拍照,再回家去思索其中的變貌,「像人在水中不覺得冷,突然進入水裡卻感覺冰冷難耐」。偏好以環境變化為創作主題,米勒選擇隔著一個距離觀看,也讓自己看得更清楚透徹。
他第一部作品《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用七張折頁展開,呈現一個小村莊二十年來的變遷。《發現小錫兵》再以寫實手法凸顯物資過度文明的現況。他說原本是以童年遊戲為題材,卻發現那些遊戲已不能再玩,因為環境變了,從而開始關注「環境」主題,他的作品許多學校當作教材。
這樣的題材和表現方式對兒童是否太沈重?米勒認為孩子應該了解真實世界,而且兒童對圖像的敏銳更甚成人,常常兒童會看到更多成人未看到的訊息。但他並不傳遞對環境悲觀的想法,不以極端手法放大問題,而是留下思考空間,期望讀者去想其中意涵。
盡管作品的背後有深刻思考,米勒沒忘記繪本的樂趣。一定是好玩的主題,他才感興趣,例如去年推出的《書中之書》,本來有人期望他做一本具批判的繪本,他動筆後卻調轉方向,把自已視為書中畫家,甚至把讀者也拉進去,最後做成一本遊戲書。
米勒早年曾有意去做傀儡戲表演者,命運卻安排他專注所學。他說,如果有人能保證他去演傀儡戲會像他的書一樣受歡迎,他現在就去做。
輯錄自民生報文化版
約克米勒書中之書跳出來
丁文玲/記者
國際安徒生大獎得主約克米勒(Jorg Muller),1 942年出生於瑞士洛桑,1948 年與家人遷居至靠近蘇黎士的庫斯納特市(Kusnacht),孩提時進入蘇黎士與比爾(Biel)應用藝術學校就讀。在取得插畫畢業文憑後,未滿 20 歲便隻身前往巴黎,在當地廣告公司從事插畫設計的工作。後來,他回到瑞士,由於父親的經濟支援,使他無後顧之憂地開始進行圖畫書創作。
米勒的第一部作品《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和英),問市時便得到極高評價,隨著該書在法國、美國、義大利與斯堪地半島諸國的出版,他也在國際間開始獲得回響。這本以7張折頁展開畫紙為內頁的書,呈現一個小村莊20年來的變遷,許多幼稚園及小學都以它為教材。在這部經典作品中,約克米勒對環境變遷和人類文明帶來的破壞,批判味道甚濃,但是所採用的敘事手法卻很溫和。1976年,米勒以相同的手法再度創作一本姐妹作《城市的改變》,描繪日漸遭受破壞的城市景觀。這兩本著作,在當時造成了相當大的震撼,不僅揭示了人們內心潛在的恐懼,同時也啟迪了無數兒童青少年的思維。
多年後,米勒出版了《發現小錫兵》(和英),再次以大開本的圖畫、寫實的筆法,結合安徒生童話故事《小錫兵》裡的人物,呈現文明發展中真實又諷刺的現象,這本無字圖畫書強烈的圖像張力和豐厚的故事性,贏得當年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年度作家繪本的榮譽。1994年時,米勒以寫實沉穩的畫風、層次豐富的想像空間、跨越文化地域的藝術家視野與良知,獲得國際安徒生兒童文學獎的肯定。2002年推出的新作《書中之書》(和英),則極具實驗性。
輯錄自中國時報開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