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圖畫書(繪本)最佳創作狀態到底是怎樣的?
林文寶 熊亮
林文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兒童閱讀推廣人):重視自己的原創是趨勢,也是地球村的必然結果。目前所謂的寫好中國故事,可以是創新,也可以是重新書寫,也是時下流行。讓國人(尤其是兒童)了解文化,了解歷史,重現記憶,或許是件刻不容緩的事。有人說兩岸的兒童文學(尤其是繪本)似乎是聯合國,什麼都有,就是沒有自己。這是全球化弔詭之下的遺毒。繪本,是屬於兒童文學範疇之下的一種文類,它是以圖畫的方式呈現的故事書,是用孩子喜愛的圖畫語言,以及孩子能夠理解的圖畫表現手法,向孩子展現一種神奇的、充滿想像與創意的世界。低幼孩子的喜好和大人不太一樣,他們喜歡誇張、新奇、充滿樂趣,有別於真實生活的故事;不喜歡枯燥的故事,乏味的敘事。因此,寫給孩子看的書,特別是繪本,較之於大人看的書,總是洋溢著濃郁的趣味、歡愉性和遊戲性,這種趣味性、歡愉性和遊戲性,即是創意與想像力的實踐,也就是美學範疇中的滑稽藝術。
就圖、文之中的故事而言,一本圖畫書至少包含著三個故事:一個是文字講述的故事;一個是圖畫暗示的故事;還有是文字與圖畫相結合而產生的故事。繪本可分為下列四種:用圖畫來說故事的圖畫故事書;教數字、字母與形狀的概唸書;教童謠、童詩的韻文圖書;用圖文傳達知識的知識繪本等四種。可以說,一本繪本是由圖畫、訊息與書三種元素所組成,但它的運用卻依賴四種語言來完成,包括圖像語言、文字語言、文脈語言和空間語言。其中圖像語言與圖畫元素有關,文字語言傳達表層訊息(如故事情節),文脈語言則處理深層訊息(如故事文化脈絡),而空間語言則將硬邦邦的書籍裝幀變成有生命的藝術活動。我們在閱讀與賞析繪本時,也可從了解這三元素、四語言入手:觀賞繪本里的藝術之美;聆聽繪本里的故事和語文之美(亦即說故事的藝術);探索繪本的文化脈絡;體驗繪本的戲劇演出。
熊亮(作家、畫家、繪本藝術家):做中國原創繪本,不能苦口婆心地做,要怎麼好玩怎麼做。一個繪本故事,可能不用講什麼道理,就是好笑。但這個好笑也是不一樣的,要給孩子留出一個親身“發現”的時空。所以我們在繪本中設置場景,讓他們逐漸進入,保持他們發現世界的能力,並且讓他們覺得好笑。即使在做低幼繪本時,我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過於簡單。很小的孩子,也應該可以感受到一種“被打開”的理力。真正的幽默是微妙的,是孩子對語言、對圖像和文字背後關係的豁然開朗的理解。而孩子的幽默感和大人是不一樣的。大人的幽默感通常有一個經驗參照,你講述一個與經驗不同的故事,幽默便由此產生。但孩子們是沒有經驗參照的,他們只是一種秩序的建立,在故事中建立,在故事中改變,在故事中看似破壞又得到重建,這樣才能讓孩子理解變化,並讓他們覺得有趣。要懂得併畫出孩子的那種幽默感,還是蠻有挑戰性的。
5.國內外獎項繁多,到底以什麼標準衡量一本童書的好壞?
方衛平 周逸芬
方衛平(浙江師範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在中外文學的發展歷史上,在我們的日常文學生活中,文學獎項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顯而易見的。以兒童文學獎項來說,從眾所周知的國際安徒生獎到美國的紐伯瑞獎、凱迪克獎、瑞典的林格倫獎,從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到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青銅葵花獎等等,這些獎項以不同的定位,不同的覆蓋範圍,不同的專業目標,為兒童文學的整體發展設置標杆、褒獎佳作、提供助力,為廣大讀者的文學閱讀生活引領方向、提供參照。國內外獎項繁多,到底以什麼標準來衡量一本童書的好壞?這個問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的確,兒童讀者與成人讀者,市場選擇和專業判斷,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審美趣味,都會導致看待兒童文學的標準既有重合,也有分歧,兒童文學的諸多獎項之間,情況也常常如此。這種現象,提醒我們要尊重兒童文學藝術的多樣性,關注兒童文學標準的複雜性。同時,我也認為,兒童文學評獎標準最重要的立足點,既非評論的權威,也非市場的業績,而是可以清楚地看見和談論兒童文學的文本藝術。它的兒童觀念的現代與進步,它的童年趣味的真切與豐厚,以及它將這種觀念和趣味付諸文學演繹而造成的富於獨特魅力的語言藝術,大概構成了可用來評判一部兒童文學作品的基本標準。對於兒童文學來說,她有別於一般文學的地方在於,兒童文學作品如果只有讀者追捧而無評獎的專業認可,往往很可能難稱佳作,但是,也不存在只有評獎肯定、而完全沒有讀者回應的所謂兒童文學佳作。兒童文學的價值,始終要落實在最具體的兒童閱讀的實踐中。兒童文學真正的文學性,往往也是一種在兒童讀者中具有普遍的接受力和吸引力的文學性。
周逸芬(和英童書總編輯):有一年一個重量級華文年度好書獎公佈,曾多次參與該獎的一位評審看到得獎書單後說:如果換一批人當評審,會選出完全不同的10本書。
獎項是一時的,一本童書的好壞,長遠來看,或可用時間來考驗;短期來看,也許可根據孩子的需求。華文世界的重量級獎項,目前委任的評審與出版機構仍有許多利益合作,我還沒有看到徹底堅持原則的獎項。有人說,某出版社的圖畫書閉著眼睛都可以買。的確有出版社極其嚴格地把關出版作品的質與量,但這樣的出版社並不多。大眾認知的好出版社,因為書的品種多,難免會有不夠好的書,普通出版社也可能突然“蹦”出一本不錯的書。即便是一本公認的好書,若孩子的認知能力尚不能理解故事轉折與幽默,可能無法享受閱讀該書的樂趣。當然也有一些好書層次豐富,不但小孩看得津津有味,大人也回味再三。有人說,跟一群小孩分享,好書往往能吸引孩子專注其中。這的確是衡量一本童書的重要標準之一,但不是唯一。有些只適合摟著一個孩子安靜分享的書,也挺好。當父母摟著孩子共讀時,即使手上的書很平凡,孩子也不介意,依舊可以擁有一段愉悅的共讀時光。有人說,得過美國凱迪克等大獎的書一定是好書。我拒絕過好幾本得過此類大獎的書。比如有一本華人創作的具有東方文化特質的書,很明顯當初會得獎是美國為多元文化少數民族的創作者保留的名額,此書的文學性與藝術性其實並不突出。還有一本是凱迪克獎常勝軍圖畫書大師所創作,幽默介紹美國歷屆總統的。我覺得此書在美國當地或許有出版價值,但我的孩子連現任總統是誰都還糊里糊塗,介紹更多人名,徒增其擾。德高望重大師的新書就算很弱,通常也會得獎,這種現像不只發生在美國,全世界都一樣。獎項是一時的,一本童書的好壞,不用盡信獎項。聆聽自己心裡的聲音就好。
資料來源: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作 者:孫 珏